傅园慧的勇敢发声
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子4×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上,中国队排名第四,与奖牌失之交臂。赛后,作为第一棒出场的「洪荒少女」傅园慧蹲在地上,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被队友扶了起来,但她的手轻捂着腹部,身体还是忍不住微微下弯。
记者:「是不是现在肚子非常疼啊。」
傅园慧:「对,因为昨天来例假了,所以还是会有点乏力吧,特别累。但这也不是理由,还是我没有游好。」

傅园慧只是将生理期视为寻常但不能避免的不便。许多人由此知道,原来生理期用卫生棉条是可以游泳的,在公众面前说出月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。
经期用品的演变
据统计,一位女性一生大概要经历450次月经,相当于2500多天。在这2500多天,女性都要与经期用品亲密相伴。
过去,亲密伙伴往往是卫生巾;现在,它还可以是棉条、月经裤、月经杯。
内置型经期产品
棉条是一种棉质的圆柱体,可置入阴道中吸收经血。和卫生巾相比,它体积较小、方便携带且更方便女性日常活动。
受制于它的形态、使用方法和社会观念,棉条永远地输在了起跑线,不过它的步伐在不断加快。

许多女性对棉条最大的疑虑,就是棉条是否会对处女膜造成伤害。处女膜的医学名称是阴道瓣,绝大多数有环形开孔,经血正是从这里流出。棉条通过开孔不成问题,不会损害阴道瓣。况且,身体只属于自己,没必要被传统观念绑架。
月经裤的兴起
在形态上,类似普通内裤的月经裤,或许会比棉条和月经杯更容易令人接受。
月经裤不是「安睡裤」这类一次性裤型卫生巾,而是一种带有多层裆部技术、可重复使用的功能性内裤,具有吸收防漏功能,可替代卫生巾和护垫(视经血量而定),使用寿命约为2-3年。

月经裤的裆部至少由3层功能性面料组成,第一层瞬间吸收、抑菌消臭;第二层吸收力强、气味清新;第三层防止渗漏、排湿透气。
如何更好地满足女性需求?
在谈论卫生巾之外的月经用品时,不免有观念和功能上的争议,比如「这个真的好用吗」「这个是不是不适合未婚女性」。
多了解、多体验,而不是忙着质疑,或许是解决争议更好的方式。

女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,产品是否做得到位是难以作伪的。品牌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,自己的产品究竟服务于谁。
保留「她」,看见「她」
当女性买卫生巾时,店员往往会用黑色塑料袋将它们包裹起来;女性在公共场所掏出包里的卫生巾前,可能会先留意附近有没有男性的存在;你「那个」来第一天哦,是沟通生理期的一种话术。
月经本为红色,月经不是禁忌。

尽管我们希望每个人的经期都能舒适无感,甚至像广告中一样行动自如,但事实不常常如此,也有许多女性在生理期遭受痛苦。
当「她经济」崛起,迎合女性消费者成为一场潮流,「踩雷」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。在针对女性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之前,先需与女性的痛苦共情。